从5月1日起,《快递暂行条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施行。这一新规对快递包装提出了要求,鼓励使用可降解、可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鼓励企业回收包装材料,以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

快递包装

然而,经济导报记者在连日来的调查中发现,快递过度包装仍大面积存在。在缺少细致的行业操作标准和监管下,快递包装“瘦身变绿”面临诸多难点。

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新修订的《快递封装用品》即将实施,未来快递包装“瘦身变绿”将逐渐成为现实,消费者或将为未来可能实行的“环保快递”支付更多费用。

过度包装依旧存在

“这包装真厉害,我用手都撕不开。”11日,在济南洪家楼附近的一小区门口,网购达人张腾有些无奈,最后还是借助快递员的美工刀将包裹打开。

“这也有点过了,不就是2罐茶叶吗,非要这样层层包装。不是说快递外包装要‘瘦身绿色’吗,这也太浪费了。”打开包装的张腾说道。

正如张腾所说,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其中一罐茶叶先是用防撞气泡袋包了2层,然后又用胶带进行密封。在包装盒的空间还塞有不少包装物进行隔震,盒内还有一个精美的手提袋。最外层的纸箱上还缠绕了好几圈胶带。

这并不是个例。在一家媒体工作的张红燕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在网购过程中,大多数快递包装都是由卖家完成,而不是由消费者主动选择的。尤其卖家和买家距离较远时,卖家通常还会添加加固材料来保证货物安全,这样就会使用更多包装材料,这些材料用一次就扔掉,感觉挺浪费的。”

在某平台开店的刘天华告诉经济导报记者,电商发货时过度包装其实有苦衷,像电子产品、化妆品、玻璃制品等比较“娇贵”,多一层包装就意味着多一重保护。

“一旦因为外包装的原因造成产品破损,对我们来说损失的不光是货物本身,还有快递费。虽然包装成本高一些,只要能确保货物到达顾客手上时完好无损,那就值。”刘天华说道。

高成本难接受

“我们也想响应号召,使用绿色包装,但问题是成本太高,无法承受。”济南知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凯说道,“我们公司一个月网上销量在2000单左右,每个月大约要用1400个新纸盒和600个回收的旧纸盒、30卷胶带、10卷打包防震泡沫。”据张凯介绍,公司每个月的包装成本在3000元左右,如果使用绿色包装,成本会翻倍上涨。“实际上,这个打包成本并不高,所以我们不节省这方面的钱,如果包得不严,产品破损更麻烦。”张凯表示。

对于快递包装的绿色和减量化,张凯表示,如果有新型打包材质既方便,又能保障产品不易破损,成本合理的话,自己愿意考虑使用,“这能解决一些问题,可以节省打包时间,客户拆起来也不费劲。”

张凯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以胶带为例,目前用的都是非降解材料,价格不高,55米一卷的胶带,单卷最低2.2元。而同样尺寸的水溶性胶带,单卷价格在42元左右。“一卷就差了40元左右,30卷就是1200元,一年下来,光胶带的成本就要高出1.8万元左右,对企业来说难以承受。”

虽然部分企业对快递包装的绿色化有所探索,但是相关企业负责人也坦言,新型环保材料成本相对较高。

一家大型快递公司的负责人即表示,“绿色包装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对企业来说成本很高,短期也看不到收益。如果坚持要做,很有可能在成功前就被同行的低价打垮了。”

此前,山东中通总经理陈顺峰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降解环保包装袋的成本比普通塑料包装袋至少要高出30%,“当前快递市场竞争激烈,每个袋子即便增加一毛钱的成本,统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新国标即将实施

据经济导报记者了解,此前我国一直使用2009年的《快递封装用品》国家标准,但这只是一个推荐性标准,并没有强制性。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建设的滞后,是包装低阶化的表现。

而从9月1日起,新修订的《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其中就规定降低快递封套用纸的定量要求。新国标从“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等三方面对原有标准进行了补充完善。

“新版国标强化了减量要求。”济南一家包装企业的负责人段宏波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国标一方面降低了快递封套用纸的定量要求、塑料薄膜类快递包装袋的厚度要求;另一方面,对快递包装箱单双瓦楞材料的选择不再作出规定,只要材料符合耐破、边压和戳穿强度等指标即可。同时要求快递封装用品的印刷宜保持材料原色,降低油墨使用量。”

此外,新国标增加了重金属与特定物质限量要求,还首次明确提出“快递包装袋宜采用生物降解塑料”,并相应增加了生物降解塑料快递包装袋的生物分解性能要求。

“我们目前使用的塑料袋,在自然条件下需要200年才能实现降解,而使用以工业淀粉以及植物纤维生物为原材料的降解塑料快递包装袋,半年左右可以达到90%以上降解,1年内可全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是环保包装袋。”段宏波说道。

“新国标的实施,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就是生物降解塑料包装袋。”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把宁介绍,使用生物降解塑料包装袋的成本,可能是现有包装袋的2倍以上,这对快递行业的成本控制提出了新挑战。就像“限塑令”推广一样,公众接受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