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vs天天快递

(原标题:京东VS天天快递:互联网平台控制边界何在)

如果天天快递将京东平台用户数据泄露给第三方,那么京东封杀天天快递是否完全合理?如果用户本人同意华为调用其聊天记录,那么微信是否可以拒绝华为调用?

电商平台与物流企业的纠纷,继菜鸟与顺丰之争后,近日于京东与天天快递中爆发。

7月19日,京东向平台商户发出通知,因天天快递在京东考核中综合服务排名靠后,将从7月25日起关闭天天快递物流接口;21日,京东推荐商家使用综合服务质量较好的京东物流、顺丰、中通、韵达、申通,将EMS、圆通、德邦、百世等公司排除在外;8月11日,京东发布公告称将于8月21日终止与天天快递和百世快递的合作;17日,天天快递宣布以不正当竞争的名义起诉京东,要求京东停止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并赔偿损失,法院已立案受理;18日,针对天天快递起诉,京东物流回应称将坚决应诉。

天天快递对京东不正当竞争的指控,让人想起不久前京东与天猫就商家“二选一”问题展开的论战。

电子商务平台针对平台上利益相关方的各种行为和举措,如何评价其正当性,依然是个充满开放性的问题。

平台对于电子商务的“四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能够以及应当拥有何等程度的控制力,才是属于维护正常竞争秩序可以容忍的范围,虽然不见得能够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但是从连续的个案纷争中,可以试图勾勒出其轮廓。

质疑与正当化

电子商务 “四流”中,作为交易撮合方的平台(京东也拥有庞大的自营业务,但是由于与外部快递的关系不涉及自营业务,因此只谈京东作为第三方平台的角色)可以认为直接促成的是“商流”,而“物流”和“资金流”(支付工具)是支撑“商流”交易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础设施。

在选择支付渠道方面,电商平台的选择权相对来说没有太大争议,比如京东平台上除默认的京东自有支付渠道外,还有微信、银联以及预付卡等选项,由于支付渠道涉及到平台基础的技术设计层面,很难想象支付宝可以主张京东拒绝使用而构成不正当竞争甚至垄断行为。

支付渠道的选择在其他领域也可能成为焦点,比如苹果打赏抽成事件,就曾被质疑涉嫌捆绑Apple Pay并排斥微信支付,随着苹果应用商店接入微信免密支付,这一质疑也将失去事实依据。

为什么京东此次与物流的冲突会引起轩然大波,即使京东声称是基于对特定快递公司服务质量的评价而行使选择权,依然被认为其心可诛?总结公开的评论以及事情的始末,归结为三种原因。

首先,京东作为第三方平台,对快递公司的选择、评估和“淘汰”,实际是为入驻平台的商家和消费者作出决定。在消费者看来,物流公司的选择和本身的服务质量,相对于京东平台较独立,很可能不会因此影响到对京东的评价,也就不存在京东作为平台进行干预的必要。

对于快递公司质量的优劣,商家和消费者如果有足够的能力通过用脚投票来进行评价,京东的干预行为可能如很多评论者所言,恰恰伤害了商家和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其次,京东本次宣布停止与天天快递与百世快递合作,存在“突袭”嫌疑,如果这种行为并未事先通过合同或者平台规则的形式进行公示,从而使商家有所准备,那么除了对快递公司造成冲击之外,也很可能对商家的长期经营安排造成干扰。

比如,商家与天天或者百世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京东的突然决定很可能给这些商家增加了额外的运营成本,也有单方面修改协议之嫌。

再次,京东声称其决定存在合理基础,是由于相关快递公司服务质量未能达到平台要求, 2016年国家邮政总局的统计数据也可加以印证。

但是质疑者认为京东的依据是一家之言,在时间点上恰恰与苏宁收购天天快递相符,是以服务质量为由对竞争对手旗下物流公司进行排挤之举。

总结下来,京东对快递企业采取停止合作的举措,并不见得可以直接断言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更不能在没有实证资料的前提下认为京东是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不过,在具体行为方面,如果对于快递服务质量的管控是其真实出发点,京东的确存在很多改进之处。

更好的做法是,充分考虑并保护商家和快递公司的合理期待,将对快递公司的评估和选择机制进行体系化、透明化的建构,并纳入到与商家和物流公司等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协议中去,令各方在开始合作之前能够充分了解平台规则,确立合理的预期。

其次增加发布评估结果透明度,针对“有言在先、一视同仁”的平台规则,提供充分而有效的数据支撑,一方面可以增强公信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排挤竞争对手、损害快递企业声誉的质疑。

如果事先公示一套体系化机制,体现出平台为提高消费体验、捍卫自身商誉而做的物流合作方管理和监控意图,商家和消费者未必会认为侵害到自身的选择权。

数据安全合规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京东停止与特定快递公司的合作,似乎也并未完全剥夺商家和消费者的选择权,后者可以在线下选择天天或百世快递,但物流信息无法直接展示在京东平台,一定程度上减损的用户体验而已。

在这个意义上,京东的停止合作还体现在对“信息流”的控制和关注上,此举是在数据接口的层面上切断了联系的可能性,有评论推测,京东的深层意图是要防止用户和交易数据落入天天快递背后的竞争对手之手。

随着《网络安全法》的实施和舆论的高度关注,用户数据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已经日渐深入人心,平台一方面有义务构建完善的内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在输出数据给合作方的时候,也对外部合作方使用数据的行为负有责任。

数据合规已成为互联网企业拒绝交易的一个合理理由。在菜鸟和顺丰、微信和华为的数据之争中,都涉及到这个核心问题,一方在切断或者拒绝提供数据交换接口时,以数据安全作为主要理由之一。

假设京东对通过数据接口获得数据的快递公司合规水平和能力产生合理怀疑,以此为由排除合作关系,有可能是比服务质量更可靠的理由。

商家和消费者可以通过用脚投票来评估服务质量,但是在数据安全方面,恰恰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无法准确判断到底是谁泄露了自己的数据。

而物流数据往往涉及到地址、电话等个人敏感数据,应当设定更高的合规义务。如果真如有的评论者所言,“用户在京东买一瓶飘柔洗发水,过几天苏宁就可能发来一条促销短信卖清扬洗发水。”如京东能够证明是特定的快递公司将用户数据不当泄露给第三方,那么以数据安全未能合规为由结束与此类企业的合作,是完全合理的。

数据控制权之争

数据之争另一面,是企业对自己合法获取的数据有多大的控制权限。微信和华为关于调用用户聊天记录的控制权之争,可以提供一个典型样板。

假设华为通过用户协议,取得用户对于其聊天记录的调用授权,即用户本人的同意,那么微信是否可以基于其对用户信息的控制权而拒绝华为调用?一方面涉及到微信对于其合法采集数据的权益,另一方面是用户对自身数据的支配权。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权利构建和限制的基础问题,还有待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来划下权利链条的基本框架。

互联网企业之间关于数据控制权的争夺,由于缺乏基础的界权和共享规则,可以想见还会爆发一系列的摩擦和冲突。并没有必要把这些冲突视为洪水猛兽,而应将其当做凸现问题、从而渐进式探索和构建规则的契机。

基于一系列实践的总结,可以从个人信息精细化授权、数据内部管理和对外分享机制、数据控制权的合理边界、数据对竞争行为和垄断的影响等方面总结规律,通过冲突和平衡的动态进程,形成行业通用做法和企业最佳实践,为体系化的规则建构提供基础性的铺垫。